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论贯彻习近平在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讲话精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4-09-08 [来源]: [浏览次数]:

                                           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

                                                     ——一论贯彻习近平在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讲话精神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值得铭记的历史性时刻。60年前,1200多位各地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齐聚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此建立,这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翻开了我国政治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一页。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很重要的方面,就要看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60年来,从宪法的修改完善,到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再到实现城乡“同票同权”,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人民民主,不断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的就是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让人民实现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为的就是建设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检验标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在有效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下,中国经济实现了起飞,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才能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让我们的民主更有质量;倾听人民呼声,顺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积极性,让我们的民主更有活力。

  6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说:“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历史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就能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评论员: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二论贯彻习近平在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讲话精神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在一个政治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导力量是维护公平、确保效率的关键。在中国,这一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前提,明确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之源。正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主政治建设同样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步。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从革命战争时期以“投豆选举”“三三制”等形式在解放区实行广泛民主选举,到1954年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到上世纪90年代8亿多农民实行村民自治,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实践证明,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

  邓小平曾说,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一个党的统一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点。没有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就难以防止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局面;不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无法避免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只能增强,不能削弱。

  加强党的领导同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是一致的。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善于”,正是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发挥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所在。

  当前,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正是中流击水、闯关夺隘之时。作为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至关重要、不可替代。唯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这一制度更好地发挥促进改革发展、维护人民利益的作用,让我们的政治更有朝气,让我们的民主更有活力,让13亿人民的明天更加美好。

 

                                         人民日报评论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生长于中国土壤

                                                   ——三论贯彻习近平在全国人大成立六十周年大会讲话精神

 
 

  一种政治制度的生长,总是与社会土壤息息相关。扎根所生存的土壤,就会不断吸收养分而茁壮;离开了适宜的土壤,难免“橘生淮北则为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政治制度形成的社会条件及发展规律,是完善和发展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遵循。

  不知从何处来,就不知向何处去。近代以来,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中国都经历过、尝试过,但都没有找到正确答案。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带领人民奋斗实践,才最终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评价一种政治制度,不能割断历史,亦不能罔顾现实。60年发展历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我们说要有制度自信,就在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土壤生长出了适合自己的制度。自信不是自满、自大,而是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怎么完善和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可以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可以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但绝不能囫囵吞枣、邯郸学步。否则只会水土不服、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设计和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不妄想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不妄用别国的标准来评价本国的得失,坚定走自己的路,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一定能够创造出来。